一直到1947年,"Humpty Dumpty"的出現,給彈子檯一個全新的理念,那就是"Flipper"。
這款1931年的彈子檯其實跟現在的一點也不像


在遙遠的記憶中,在大型電動玩具還沒有開始大紅大紫前,其實所謂的「大型電玩」,就是大家今日耳熟能詳的「彈子檯」。雖然那些因球的碰撞而產生的花花綠綠的燈號及叮叮噹噹的聲音彷彿還縈繞著,但誰也不能否認,新一代的大型電玩憑著炫目的聲光效果,早就已經把「彈子檯」推擠到陰暗的角落,成為人們不屑一顧的老玩具。

雖說「彈子檯」無語問蒼天了好幾年,但也沒有真正從地球上消失,隨著時間的試煉,這種機械式的電玩仍然有其存在的價值。微軟公司在其懷舊遊戲系列中,就有這麼一款《彈子檯遊樂場》(Pinball of Arcade),其中收錄了從1931年以來的七款具有代表性的彈子檯遊戲,讓大家來「瞻仰」一番。藉此機會,我們也來看看彈子檯的輝煌發展史。

誕生

西元1931年,第一款廣泛獲得大眾注意並開始玩的彈子檯遊戲誕生,名字叫"Baffle Ball"。它的體積很小,可以放在桌子上。於今天的眼光看來,它根本不是一款大家印象中的彈子檯,倒像是「博青哥」或是夜市裡常見到的一種撥彈珠搶獎品的遊戲("Baffle Ball"才是他們的先祖吧)。由於彈子檯的簡單易玩,作弊的情形常發生,也就是搖檯子。不幸地,1934年的時候,彈子檯只要一被搖晃就會沒電,相信大家一定都很恨這項功能。

此後的彈子檯愈做愈大,有了四隻腳,也有了一塊豎起來的計分板,成為今日彈子檯的外觀。1935、36年,彈子檯多了可以指定撞擊的目標,可以獲得較多的分數,同時也有了一顆一顆圓圓的、很有彈性的柱子,可以把球彈來彈去,也製造出彈子檯特有的「叮叮噹噹」聲。此後一直有將近十年的時間,彈子檯設計理念都沒有基本上的改變。

轉變

一直到1947年,"Humpty Dumpty"的出現,給彈子檯一個全新的理念,那就是"Flipper"。它就是反彈板,一種可以讓玩者控制的橡皮短棒,球接近時,玩者只要一按紐,短棒就可以把球反彈出去。這使得過去的彈子檯很快結束的情形有所改變,因為玩者可以有限度控制球,讓球在檯子上停留的時間久了,也多了一些分數。不過到了1950年的"Knock Out",反彈板出現在檯子的下方,雖然中間的空隙仍然很大,但球亂跑的時間也變得較久了,這個時候的彈子檯,可以說是已經有了現代彈子檯的基本架構了。


加上"Flipper"反彈板,彈子檯進入新的境界

五十到六十年代,彈子檯在一些附加的功能上有了改進,例如可以同時讓幾個人一起投錢再輪流玩,或者是在達到一定條件下可以多加球等。1976年是美國獨立兩百週年記念,這個年輕的國家在各方面都充滿了蓬勃生氣,而彈子檯業者自然也要表達一下內心的歡慶,於是「76年的精神」(Spirit of 76)便誕生了,華麗的機台上多了紅、藍、白三種主題顏色,也多了好多顆星星。或許這是彈子檯有了主題意識的濫觴吧。

回憶

1982年的"Haunted House"首先出現了副檯,也就是除了最大的檯面外,旁邊還多了小的副檯,球打上去後就有另一番天地,當然這是比較好康的部份。1992年的"Cue Ball Wizard"則是讓真的撞球出現在裡面,玩起來別有一番風味。如果你今天到遊樂場去瞧瞧,1992年這檯可能還會靜靜佇立在那兒等著你的青睞,旁邊則可能是"Twilight Zone"、「侏儸紀公園」、「聖戰奇兵」、「魔鬼終結者」等其他更新穎的機台。

彈子檯可能終究奪不回往日的榮光,但是它曾經帶給我們的快樂回憶,應該可以永遠放在心裡,在沉迷於聲光效果比炫的大型電玩之後,有空別忘了去看看彈子檯這個老朋友喔。


現在的大型電玩店還可以看到這款1992年的出品

 

arrow
arrow
    文章標籤
    動作遊戲
    全站熱搜

    Antoni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