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不愛漂亮?跟上網有什麼關係?
昨(22)日發佈的「「2012台灣青少兒網路使用與自我形象調查報告」,結論指出「青少兒週間、週末上網時間愈長,其愈看重外貌導向的個人形象。愈晚時間上網亦然。」而其原因在於腦力不濟、「缺少與家長的討論互動,也容易採取網路內容霸權導向的方式,解讀網路內容」。但事實上,這份研究對於數據錯誤解讀造成的負面影響遠比議題本身要嚴重,且就專業的研究方法角度看,這份研究本身恐怕就大有問題。

這份研究是由「國立政治大學數位文化行動研究室」及「社團法人中華白絲帶關懷協會」聯名發表,透過「台灣大哥大基金會」舉行媒體發佈會。雖然這項研究跟遊戲沒有直接相關,但說老實話一般人的觀念裡網路跟遊戲是有著某種微妙的一線之隔,所以筆者在此發表一些對這份研究的常識性看法。對研究報告有興趣的網友可以在這邊下載,而關於研究的基本假設及方法等等,就請大家直接看原始資料就好。

三十年前的國中生不愛漂亮?

在研究報告中,外貌導向就是覺得自己漂不漂亮,社會導向是別人覺得自己漂不漂亮,成就導向就是對功課與才藝的看法。第四部份提到「年級越高,外貌導向、社會導向和自我形象的整體分數就越高;成就導向的分數則越低。」研究的對象是從小三到國三,請大家回想一下你在國三的時候,除了被考試牽著鼻子走、迷戀偶像外,是否最重視的就是自己的外表?是不是常常照鏡子、撥頭髮?是否以前沒有網路的時代就沒有照鏡子撥頭髮了?這些跟網路有沒有必然關係?

「青少兒學生成績愈高,成就導向自我形象、社會導向自我形象、及整體自我形象愈高;外貌導向自我形象愈低。」這其實沒有一定關連吧?固然一般印象認為很多功課好的往往就是宅、呆,他們的外貌往往就不好,或他們較缺乏打理外貌的技巧等等,但這不代表他們心中不重視這件事。當然或許數據是這樣說,說不定是因為一些沒在研究中的變數在影響著,只是筆者不是學研究的看不懂,這部份真要請大家討論一下。

至於第五部份有關上網的時間與時段與三種導向的關係,這個表十五看不懂,真要請專家來解說一下。表中的「收視」二字是什麼意思?看電視嗎?這不是研究上網嗎?

上網結交不同於現實人生的朋友

「參加家族/社群的網聚愈頻繁,其成就導向、社會導向以及自我形象的整體分數均越高,意即其呈現顯著的正相關。」輔以報告第二部份「青少兒參加網聚的比例較去年一成五的出席比例,有大幅升高的趨勢。」(從一成五升高到34.7%)的說明來看,正印證了上網行為促使使用者參加真實的、真人對真人的社交活動,且連成就導向在內的整體分數都呈現正相關。如此的發展跟結論所言「如果過度以網路世界為生活重心,在真實生活尚未體驗的經驗,網路的片面之詞或浮光掠影,網路上爆紅的一些影片,其中人物的穿著、裝扮、言行舉止,經由分享、討論,往往在參考經驗中成為習慣比照的版本或印象」可說是完全相反,筆者真不瞭解這是怎麼了。

況且真要說網路上的資訊影響使用者,但很多訊息只是載體不同而已,相同的資訊網路有,電視、報紙也會有,大家都在搞網路版,會有不同嗎?所謂「片面之詞或浮光掠影」意指網路媒體的侷限造成的不完整訊息呈現,在真實生活中一樣也會有,訊息的傳遞與解讀也不一定都能百分之百保留原狀,這樣貶低網路高聲頌揚真實人生,有失偏頗。

而最後的表十八,請大家再來想想,你上網跟別人聊天也好,講電話也好,古老一點的當筆友也好,誰會讓爸媽甚至祖父母在旁邊的啊?8-15歲的人同儕關係重於一切,這也是常識吧?

網路是載體不是洪水猛獸

筆者完全同意結論中所說「一旦網路世界成為現代人自我系統(self-system)的核心,人們對自己的理想、信念、情感與態度的總和,也即個人對自己的整體看法。自我概念是我們看待自己的方法、以及我們形容自己的方式。那麼,網際網路也成為現代人看待自己的途徑,或表現自己的管道。」

這是時代潮流,既不能也不用去阻擋,但是我們不必刻意把網路當成洪水猛獸,它只是新時代的資訊載體,它本身並沒有罪,像這份研究報告把許多常識性(你要說其實社會學跟心理學也早就解釋過也可以)的現象栽贓到網路頭上,製造很多父母師長誤解與恐慌,才是真正的問題所在,這樣的結論對父母師長來說也只是導引出一個必然的思維─「不准上網」,不過這種防堵式的做法與後果,是另一個問題了。




青少年上網時間長 越重視外表

2012年3月22日 下午12:16

(中央社記者林沂鋒台北22日電)根據一項調查顯示,青少年上網時間越長、越晚,越重視自己的外表,也越在意別人對自己外貌的評價;年齡越大,在意外表勝於課業則更加顯著。

政治大學、中華白絲帶關懷協會與台灣大哥大基金會,上午發表台灣第1份針對8到15歲「青少兒網路使用與自我形象調查」。

調查顯示,成績好的學生看重成就大於外表;調查指出,在家接觸電視、網路影音媒體越多,越看重外貌,但自信心反而越低。

「青少兒網路使用與自我形象調查」將自我形象分為3個構面:外貌導向、成就導向、社會導向。從數據中分析,上網時間愈長、時段愈晚,自我形象分數的相關性越高,可推論兒少已開始在網路上建構自我。

中華白絲帶關懷協會執行長暨政大傳播學院教授黃葳威指出,根據研究結果,上網時間愈長愈晚的孩子,愈看重外貌,可能是深夜上網,體力疲憊降低思考力、判斷力、意志力,容易以網路內容霸權導向方式解讀,被網路訊息「主導」。

調查中也發現,年級愈高的學生,在外貌導向相關性愈高,而成就導向的相關性愈低;成績越好的同學,在成就導向相關性愈高、而外貌導向的相關性愈低。

調查中觀察大量以網路為生活重心的人,確可由網路學習自我概念。若過度以網路世界為生活重心,在真實生活尚未體驗過的經驗,就容易透過分享討論,以網路片面之詞或爆紅影片人物的穿著、裝扮、言行舉止作為習慣比照的版本或印象。

調查顯示,不論Facebook心情留言、MSN大頭貼、線上遊戲電玩人物的選角,都是一種自我表現的方式,當網友按「讚」回饋的同時,也建構出別人眼中的自我。

網路虛擬身份及使用者良莠不齊,再加上國中生喜歡自拍、展露身材,調查建議,家長應提醒孩子自拍要審慎,如果有不當的照片流傳出去,易招來潛在的危險性,對未來求職或婚姻可能造成影響,需提高警覺。

台灣大哥大基金會秘書長阮淑祥表示,數位時代,影音媒體對青少兒影響很大,台灣大基金會希望透過這次大樣本的調查,讓老師、家長更重視影音媒體左右青少兒在價值觀和自我形象上的問題。

阮淑祥也提出FACE(面對接納)、FOCUS(聚焦正向)、FRIEND(尊重友善)、FREE(釋放自己)、FORGIVENESS( 饒恕他人)、FLEXIBILITY(保持彈性)等「F6」概念,希望師長能引導孩子正面的價值觀。

這次調查針對國小3年級至國中3年級,共7個年級在學學生進行問卷施測,以台灣各縣市的國小3、小4、小5、小6、國1、國2、國3青少兒學生為研究母體,採分層抽樣法分別抽取54所國民小學及49所國中,進行親身問卷調查,共發出1萬300份問卷;回收有效問卷9951份。


arrow
arrow

    Antoni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