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怎麼看待打電玩拚出世界冠軍
我們畢竟不是TPA成員的父母,看到別人家的小孩打電玩賺了一大筆錢,回頭看看自家那個總是不專心寫功課、腦袋裡只有電玩、不是坐在電視電腦前不動就是成天當低頭族的傢伙,甚至當他拿TPA奪冠軍的事反將你一軍時,你該怎麼辦?


這幾天台灣「見報」的諸多大事中,惟一的喜事就是Taipei Assassins「台北暗殺星」團隊在《英雄聯盟》(League of Legends)世界大賽中獲得冠軍,七人共享獎金100萬美元。蘋果日報指出隊長Mistake陳彙中自國立大學休學加入職業隊,親戚曾不諒解,他也因為家人希望「完成學業」而最後是採用「職業隊兼轉私校」的方式解決,不過現在既然已經拿到世界冠軍,相信親屬們都會改口,之後接受電子媒體訪問大致上都是「他很乖」「台灣之光」等等感想。

那麼其他家長們怎麼看這件事呢?我們畢竟不是TPA成員的父母,看到別人家的小孩打電玩賺了一大筆錢,回頭看看自家那個總是不專心寫功課、腦袋裡只有電玩、不是坐在電視電腦前不動就是成天當低頭族的傢伙,甚至當他拿TPA奪冠軍的事反將你一軍時,你該怎麼辦?

電玩vs職棒

一直以來,身為父母的人對電玩的印象大致是以下幾種:「打電玩沒有出路」「電玩讓人變得暴力血腥」「打電玩最後鬧上社會新聞」等等,但是回到最原始的出發點,父母若是反對子弟打電玩,其實都只是怕他們以後生活沒著落。所以父母其實不用深陷在那些表面上的問題打轉,而是針對原始的出發點思考問題,才能有效對症下藥。

打電玩活不活得下去?如今似乎有了正面的例證,是的,這個例子是真的,但不代表人人都有機會成為TPA。就以棒球運動來說,連台灣都有職業棒球聯盟,可以容納許多從小打棒球的選手,讓他們有機會以棒球為職業,成績好的還可以到美國與日本的職棒聯盟發展。更重要的是,職棒球員的職場生涯可以衝到三、四十歲,退休後仍有當教練的機會,加上到了那個年紀,或多或少也有一些社會地位,要轉職到其他領域也是助力。

不過即使如此,我們也常常聽到職棒選手退下來後境遇悲慘的例子,開便當店或擺攤賣雞排都算是不錯的發展了。

電玩選手的不利因素

電玩選手呢?兩個問題讓電玩選手有著比職棒球員更不利的情況:

第一是職涯壽命更短。很多電玩選手自己都知道,隨著年齡愈大,操作遊戲各項指令的速度就會下降,即使二十幾歲都拚不過十幾歲,更別論三字頭了。你可以靠經驗獲得一些優勢,但總體來說身體就是本錢。就此看來,電玩選手必須要比職棒球員更早開始規劃自己的下一步,從還是電玩選手時,就要不斷充實自己的實力,並藉著選手的身分擴展視野與人脈,做為下一個階段人生發展的基礎。

第二是遊戲個別差異大。棒球走到哪裡都是棒球,若有區別,只是基於球員年齡的分級制,而棒球的規則並沒有不同,戰術也是全世界共通的;遊戲間的差異就大了,做為某一特定遊戲的電玩選手,要轉換到另一款遊戲是非常困難的,或者說,那是一種風險:不同的遊戲是由不同的程式(遊戲引擎)寫出來的,加上操作方式不會相同,「手感」就會不同,而這個手感就是一名優秀電玩選手的要件之一。

企業推動電玩比賽的真正考量

如今線上遊戲也成為舉辦世界大賽的項目,線上遊戲的平均壽命要比大多數單機遊戲要長也是事實,那麼選一個線上遊戲當職業是否比較有利呢?要回答這個問題必須先搞清楚電玩比賽以及相關的廠商贊助是為了什麼。

簡單講廠商辦比賽跟贊助都是為了要賺錢,這些費用對它們來說是行銷費用的一部份,錢花下去後就要評估花錢的效果如何,能不能在將來為它們賺到更多錢。遊戲廠商為自己的遊戲辦比賽,創造出的曝光與得獎人的「光榮」可以提高它的遊戲玩家的黏著度,可以再吸引一些其他玩家加入等等;任何一家廠商冠名贊助比賽、職業團隊或個別選手,也都是為了藉此推廣自己的產品。

台灣選手能拿到的贊助多是台灣廠商或跨國企業在台分支機構的錢,身為父母的您一定都瞭解台灣企業的環境,行銷預算能有多少錢是根據市場大小決定的,台灣市場人口兩千多萬不到南韓一半,這個餅就比不上人家大了,再從其中分出一塊給電玩選手的量自然就更少,更別提在不同的時間點,企業對於行銷預算的分配考量優先順序常常變動。因此台灣更容易面臨僧多粥少的情形,也是台灣在這方面規模也比不上南韓的原因之一。

父母怎麼看待打電玩拚出世界冠軍(下)

arrow
arrow

    Antoni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