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過大量玩相關類型遊戲的時數,加上成長過程中有限的乘車經驗,兩者之中找到了頻率相同的波段,湊合在一起形成了一種對鐵道文化的懷舊情懷。

 

對於大多數的鐵道迷來說,成長的經驗讓他們成為鐵道迷:每天通勤上下學的學生、大都會裡打拚後拖著疲憊身心返鄉團聚的上班族,他們在火車站看著來來去去的人們,聽著迴盪其中催促乘客的廣播聲,接著自己也成為人潮的一份子,搭上火車,感受著規律的震動、綿延不絕的田園風景,然後下車,往自己的目標前進。

也有的鐵道迷會是相關產業的從業人員:維修師傅、列車上的員工、車站的管理人員、造車工人,鐵道對他們來說是維持生計之所需,也是每日朝夕相處、形影不離的摯友。

那麼,有沒有人是玩了鐵道遊戲後才變成鐵道迷的?

從何而來的鐵道情懷

從早年啥遊戲都玩到現在主要專攻策略遊戲,皇帝與天下霸主、市長與董事長、旅館經理與餐廳老闆、賣場店長到宇宙大王,每個職位的運籌帷幄總能讓筆者有成就感,但不論是當XX長或OO王,比起當個鐵路公司老闆,總覺得少了一種熟悉的、親切的、情感很濃郁的感覺。

不知從何時開始,對於媒體上的鐵道消息也開始留意起來:保存全台惟一的扇形車庫(在彰化)、台糖650號SL蒸汽機關車由日本鐵道迷回送台灣、文建會決定保留基隆站號誌樓、台鐵便當在日本受到廣大歡迎……,在眾多好消息與壞消息中,這些鐵道新聞就像是會發光一樣,總是吸引筆者的目光。

可是左思右想,由於從小在台北市區裡長大,交通問題幾乎未曾靠鐵路來協助解決,搭火車只是出外遊玩時的選項而已;近年來台北捷運系統陸續上線,但懶惰的筆者還是以機車為代步工具,實在不瞭解自己與鐵道的情感來源為何。

夢想與希望的列車

所以,筆者或許在不知不覺中變成另一種形式的虛擬鐵道迷,透過大量玩相關類型遊戲的時數,加上成長過程中有限的乘車經驗,兩者之中找到了頻率相同的波段,湊合在一起形成了一種對鐵道文化的懷舊情懷。

看起來遊戲還真是一種有魔力的娛樂,雖然不如電影那麼貼近真實的五官感受,但透過對現實世界的模擬與描述,卻可以讓玩者在其中找到與現實生活經驗的連繫,即使在遊戲中能做的事情只有建設車站、選擇機關車頭、安排路線、協調列車載運人、貨等等,但看著一列列火車奔馳在地圖上,除了賺到錢的成就感,更有一種「把夢想與希望送到它該去的地方」這種感覺。

虛擬的鐵道情懷

電腦科技的進步,讓鐵道遊戲的擬真體驗又更進一步,往昔只能在2D的地圖上看著顏色粗糙的火車跑來跑去,現在哪一款鐵道遊戲不是3D的呢?火車、建築物都變立體了,更像是在欣賞一幅圖畫,《電車GO》《模擬列車》則讓玩家坐進列車裡,用駕駛或乘客的視角來進行遊戲,穿梭在田園山川或都市的高樓大廈之間,那是一種與現實經驗一樣的虛擬體驗。

鐵道迷們會永遠記得EMU100型的自強號列車,退休前末班車的乘車經驗,遊戲的鐵道迷則用另一種虛擬形式來紀念鐵道在自己生活中的記憶。近兩個月將在台灣發售的《鐵道夢想家2》,據代理遊戲公司的說法,會增加屬於台灣的資料內容,例如自強號或莒光號列車之類──不知道會不會是EMU100型的喔?(原載於157期電腦玩家,2004/8) 

arrow
arrow

    Antoni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