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近來北京奧運台灣代表隊的表現,讓筆者聯想起一些過去採訪台灣電玩選手大大小小、國內國外遊戲比賽時的情景,有很多現象都是一樣的

 

WCG2007比賽中的選手

近來北京奧運台灣代表隊的表現,讓筆者聯想起一些過去採訪台灣電玩選手大大小小、國內國外遊戲比賽時的情景,有很多現象都是一樣的:選手沒有不緊張到極點、失常是正常、怪風與籤運不佳是常見的理由、媒體與台灣民眾的過度期待與開高走低的成績成正比。

缺乏心理建設

各類體育運動的選手,我們知道他們都是在賽前有計畫地練習(不論訓練方法是否適當跟設備是否足夠),因此對於競賽時應掌握的種種技巧都不會有問題。而面對比賽的心理建設有哪些,我們並不知道,但相信一定是有的。

至於電玩選手方面,台灣因為直到今年以前都沒有上軌道的訓練機構或職業隊伍,因此大家的電玩技巧都是自己在家練出來的,而他們能冒出頭、代表台灣出國比賽,也都是先從國內的比賽開始為人熟知。至於心理建設,除非要把出國前主辦單位辦的一天兩天賽前準備算在內,否則等於沒有。

於是,電玩選手遇到愈是大的比賽,愈是會緊張、愈是會失常,以類似WCG台灣國手選拔賽這樣國內最高規格的比賽,就會開始出現失常的現象,更不用論到了國外,初賽、複賽可能還好,最後決賽來個失常,都很正常。

內外交相逼

電玩選手會失常的原因,緊張是一定有的,任何一個人都會這樣,不能怪他們,畢竟是在一個人生地不熟的場合,還要跟一群講不同話、長不同樣的人比賽。此外,他們有輸贏的壓力,這壓力部份來自自己,更多則是來自自己的同胞。於是,筆者就看過在台灣很「嬈掰」的選手,到了最後比賽表現荒腔走板,連同行的隊友都眼珠子掉出來般地看到不敢相信的樣子。

這幾天許多在京奧開高走低或甚至一開始就再見的選手,有多少是屬於這樣的情形?比方網球的詹詠然、莊佳容兩位,之前在美國獲得雙打冠軍,也成為奧運種子,她們之前「如此好」的成績,當然在北京是「一定」可以奪牌的。她們自己都有這種壓力了,台灣的同胞們對這件事的執念更強大,好像這已經是「渴了要喝水」般的常識了。結果呢?不止詹莊,還有中華射箭隊陳詩園、王正邦等選手也是差不多的情形,至於盧彥勳、謝裕興等人,他們的確都是遇到實力強勁的對手才落敗,但比賽當時,他們心中有多少壓力?

至於昨天中華棒球隊7:8輸給大陸一事,筆者想應該是輕敵而不是壓力大,因為對大陸隊,還需要壓力嗎?如果面對比自己弱的就要有壓力,比自己強的反而壓力變輕,這個心理建設就大有問題了。不過筆者相信接下來中華棒球隊就有壓力了,因為他們已經開始背負2300萬-1個氣到不行的執念了。

像盧彥勳、謝裕興,從新聞報導上看,他們都覺得自己盡力了。這讓筆者想起2004年在舊金山的WCG大賽,《絕對武力》Final Fantasy隊遇到強敵無法晉級,他們雖然很難過,但也知道自己盡了全力,這是最好的成績了。

媒體盡責的結果

在選手的過度壓力、民眾的過度期待中,媒體的做法絕對是讓事情更糟的催化劑。媒體的本質是要獲取閱聽人的注意,因此不論在內文或標題的處理原則,都會有意無意誇張化,因為如此才能讓閱聽人產生印象。因此,五五波就會變成十拿九穩,有隱憂就會變成隱而揚善,接著閱聽人都會相信這些賽前預測,選手則是得到「為國爭光」的壓力(另外一個壓力源則是喜歡說大話的政府)。

然後,比賽結果開高走低。這「開高走低」也是媒體常用語,因為之前把選手寫得太好,自然開高;選手承受不住壓力輸了,就走低,頗有投資股票市場常見的「融資」,你賺了它給你更多錢,你賠了它順帶推你入井再丟顆石頭。

媒體這樣做或許不道德,但這是媒體做事的方法、存在的本質,你若是要求媒體「平實報導」,那連你自己都不會去看了,因為平淡無奇的報導,已經引不起你的興趣。相信我,你不會去看的。

兩種人不受影響

到目前為止,只有兩種人不受以上種種壓力影響。第一種是新秀。人家根本沒期待過你,甚至根本不認識你,所以沒有外在壓力,結果這種人就奪牌了。這種人是誰?陳葦綾、盧映錡。

第二種人是懂得放下。日本泳將北島康介這次連奪100公尺與200公尺金牌,媒體對他的訪問,透露很多他的自我思考與成長歷程:「8月8日開幕式我沒去現場,不是身體不舒服,也不是沒有興趣,我只是在安靜地思考。思考怎樣去比賽,思考怎樣對待我已經擁有,和還不擁有的東西。」「當你意識到自己輸掉的瞬間,你已經獲得初次勝利。」「因為輸過,所以根本不怕輸」「我告訴自己,把『討厭水』的情緒,只留在『討厭水』的那一瞬間,決不帶上奧運賽場。一進水立方,我立刻把自己的姿態調整到冠軍的高度。於是,我奪冠了。」「平井教練就是個十分容易親近的人,他讓人充分去理解他內心的同時,也有能力拿捏你的內心。」 (摘自北京新浪網)

另外,盧彥勳也這樣說:「我已經覺得自己表現不差了,但他打得更好。」「現在我面對比賽的心態很正面,我可以享受比賽,用輕鬆態度去面對。我想心態上(比2004年奧運)成長許多。」(摘自中國時報)

電玩選手的心理建設

體育選手的心理建設比較不令人擔心,因為他們畢竟是受到各界注目的,得到的關愛也會比較多。電玩選手呢?許多電玩選手的「選手生命」只怕是比體育選手還要短的,除了年齡愈大愈技不如後起之秀外,學業、兵役、就業與家庭問題都比體育選手要多得多,對他們來說,心理建設恐怕是個無法兼顧的問題。

但是電玩選手的心理建設,目前來看還是要靠自覺,因為台灣的遊戲產業環境,大家的心態都是能省則省,面對「選手生命」短暫的電玩選手也不敢下注投資,硬體設備與生活費都不一定有了,哪會輪到心理建設?剩下的只有見義勇為式的苦口婆心,看哪些選手運氣好,身旁有能幫忙他們對抗外在壓力、建構健康人生態度的善心人士。

如果你有機會做這樣的善心人士,就請多幫幫忙吧! 

arrow
arrow

    Antoni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